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17-8229182

把青春留给大山(上)
2018-12-27 09:20
举报

把青春留给大山

作者:任林海

     2017年12月,我通过省考离开了热爱的新闻战线,从一名一线记者变成了基层扶贫干部,从繁华都市的空调高楼走进山区农家的露天院坝,从手握钢笔到脚踏稀泥,我经历了从“笔杆子”到“泥腿子”的转变。
     到营山县消水镇工作的第二天,我就和镇领导走进新渡村摸底全村37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。那天,我们走了接近4万步,相当于20公里,是我第一次走那么多山路。作为一名90后,我第一次看到村民住在摇摇欲坠的土墙房内; 第一次依靠手摇的渡船过河;第一次了解到新渡村是一个“三无村 ”——没有一亩产业、 没有一分集体经济收入、没有一寸通村水泥路。
     地处营山上山区的新渡村三面环山,思凤溪河穿村而过,按理说有山有水,本该是富庶的地方。 但和营山所有的山区贫困村一样, 这里的山水恰恰成了乡亲们致富的天堑。在当地,有这样一句俗语:“嫁女莫嫁新渡,受苦受累别想富”。
     我的父母都已60多岁, 母亲身体不好,常常生病住院,我是他们唯一的儿子;妻子是营山县双流镇木桥完全小学一名教师,同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;两岁多的女儿常常在妻子下村时被送到学校幼儿园托管。双流镇和消水镇,相隔仅仅10多公里,但我和女儿常常一个月也见不了一面。
     起初选择到基层,父母就极力反对,来到这样一个贫困村,我也曾想过退缩。但是,大山里乡亲们最淳朴的一言一行,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。当我们下村走访,村民们或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,或硬要煮上一碗醪糟蛋。我知道,作为帮扶干部,我们承载着他们的寄托和希望,不能辜负。
     在新渡村,我的帮扶对象叫王淑芳,一位78岁的老人,她的老伴瘫痪在床,家里缺少劳力。记得第一次去她家,老人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,拿着一根竹竿,从自家的柚子树上敲下几个柚子, 给我们解渴。那柚子苦中带涩,但我至今忘不了那个味道。老人总记不住我的名字,一直称呼我为“任同志”,但家里要是有啥事,她总愿意和我商量。我想,在她心里,早已把我当成她的亲人了。
     今年7月24日, 驻村工作组兵分四路入户了解危房改造情况。 因为时间紧、任务重,接近中午12点,我已连续走访了7户人家。了解了贫困户吴显仲家C级危房改造情况后,我一个转身,重重地撞上他厨房外低矮的铁皮房顶上。我下意识用手捂住额头,鲜血从指缝中不停流出。迅速赶来的其他成员把我送到消水镇卫生院。医生说:“伤口深可见骨,需要手术缝合。” 那是我第一次上手术台。 一周后,我返回工作岗位,额头上却添了一道七八厘米长的疤痕。同事说,那是男人的军功章;村民说,那是你帮扶工作的烙印;我却说,受伤流血不可怕,关键要对得起群众那份信任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推荐阅读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